在帷幕灌浆工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施工之前未能料想到的特殊问题, 如何结合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让施工方十分头疼,主要表现在灌浆压力、防渗帷幕标准和灌浆段长度等方面。 帷幕灌浆中,压力表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施工产生影响,过大时,会导致缝隙扩大,或者产生岩体变形而出现新裂隙,进一步破坏岩体的完整性能,一般比较难控制的就是表层的压力,对于表层压力较小的情况,可以换一种方式,采用间歇的灌浆法。 有时因为施工时基岩上方的混凝土盖板比较薄,或者施工之前没安置盖板,而导致表层岩体太轻,无法施压。 若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应设法在开挖之前进行灌浆或者增加盖重。 还可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增加帷幕的数量,从而避免因为灌浆压力过小而产生缺陷。
帷幕灌浆过程中, 每一个灌浆段的长度都应该是 5m,特殊情况采取特殊方法,但是长度都不应该超过 10m,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让灌浆段的岩体裂缝更加均匀, 透水性能大小差异不大,从而达到保证灌浆质量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灌浆段长度往往会偏长,接触段、灌浆段长度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大于规定中 2m 的限制, 这样不经意的一个细节看似对整个灌浆过程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其实对于整个帷幕灌浆的工程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隐患。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若一切施工条件允许的话, 尽量保证灌浆段的长度为 5m,遇到破碎地带或者裂隙不均的特殊工程环境应该缩短至 3m 左右,更严重的集中渗漏带,应该进行分段式的灌浆工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保证灌浆的质量。
以上两个特殊情况是我们在进行帷幕灌浆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的情况,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地表冒浆、串浆和灌浆孔吃浆量大,难以终孔等现象。 发生地表冒浆后,应及时采取嵌缝、封堵表面或者降低灌浆压力、限制灌浆量等措施来进行缓解,使压力达到规定时,再进行二度灌浆。 串浆是指从其他灌浆孔流出浆液的现象, 主要就是岩石中裂缝产生相互作用而出现的,若出现串浆的灌浆孔还未灌浆时,往往采取同时灌浆的措施来加以补救,若无条件进行同时灌浆,应该将出现串浆的管口堵住,进行加密。 待灌浆孔结束后,再对发生串浆现象的灌浆孔清扫、冲洗。 为了防止出现新灌注的浆液将前期裂隙中灌入的浆液结石冲开, 应将两个相邻灌浆孔的灌浆时间间隔的持久些。 由于灌浆过程中可能出现破碎断裂带裂隙张开较大、延伸较远等现象,往往会导致出现灌浆孔吃浆量大的现象,处理难以终孔的措施和地表冒浆的措施相似, 适当地降低灌浆压力和限制灌浆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吃浆量大等现象。
帷幕灌浆结束后, 要对竣工后的工程进行最大力度的检查,在工程结束 28d 左右,在灌浆区可以采用钻孔、压水等试验来进一步观察岩芯的胶结状况, 通过多种科学合理的渠道取得不同数据,从而来相互印证灌浆工程的效果,而这一系列印证措施只是单一地从理论角度来分析, 真正的检验过程还是需要工程蓄水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