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升模板组装时必须使模板具有上口小、下口大的倾斜度,目的是要保证施工中如遇平台不水平,或浇灌混凝土时上围圈变形等情况时,不出现倒锥度,避免混凝土拉裂。但安装的倾斜度过大,或因提升架刚度不足使施工中的倾斜度过大,提升后会在模板和混凝土之间.形成较大缝隙,新浇混凝土沿缝隙流淌,从而使结构表面形成鱼鳞片(穿裙子),影响滑升结构特别是清水混凝土结构外观。可见,锥度在滑模施工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规范给出了、锥度的定义并作了数值上的指导,那么大多数工程9币们可以设想,规范的意思显然是不排斥如下内容:其一,除对于连续变截面结构(如烟囱)的滑升模板安装时可以不要锥度而外,一般等截面结构滑模施工安装好的双侧模板都要有相同的锥度(即规范值);其二,无工程几何形状的区别;其三,规范所指锥度值,是对一个工程滑模工艺从模板组装到滑升到顶整个施工过程的泛指,并没有对模板在安装时和滑升中的锥度加以任何区别含义的表示,即意味着所指安装好的模板锥度也就是滑升中的模板锥度。从大量的滑模施工实例也显见,众多单位的滑模施工,模板单面安装锥度大多取0.3%~0.4%,且内外双侧相同。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实际上,规范对模板锥度仅作出了原则规定,因而施工单位尚应视模板表面材料特性、混凝土硬化速度与提升速度的比值(锥度应随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并考虑模板的长度)、工程几何形状、施工混凝土的组成情况及模具的特点(如刚性还是柔性模板、刚性或是柔性平台纠偏方法等诸因素和施工经验来综合确定。而且,从模板安装到滑升的全过程中,锥度是个变量。宜将滑模施工中的模板锥度理解区分为预锥度(组装锥度)和理想滑升锥度这样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想滑升锥度应当在理论上找到一个相对常量,该常量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指标:其一是能够使得出模混凝土不流坠无夹层,其二是.能够使模板滑升过程中的摩阻力相对最小。而设计组装锥度对于圆筒仓滑模而言,应当是内侧大而外侧小。这是因为,虽然动态的理想滑升锥度依赖于静态的组装锥度,但组装锥度在滑升过程中并不能保持原有数值,而会发生显著的锥度变化(锥变现象)。工程师们的任务则是,如何使模板组装时的预锥度,待初滑后经过锥变而实现双侧相同的理想滑升锥度。